一、基本情况
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中医脾胃病分子免疫学实验室隶属于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于2011年10月28日申请成立,主管单位为陕西省中医管理局。实验室工作面积200m2,拥有一支以著名消化病专家杜晓泉主任医师为实验室主任,以张红教授、李毅博士为副主任,以沈舒文、刘力、王小平、郭东艳教授,汶明琦、王捷虹主任医师,谭从娥、王斌副教授,刘晓勤、殷群、卫华、许永攀副主任医师,惠建萍博士,袁敏惠、黄毓娟、宋健、刘争辉等为骨干的高素质的学术团队。研究梯队有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与疗效机制研究
2.中医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3.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评价
4.脾胃病治疗技术标准化与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三、平台研究内容
1.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与疗效机制研究:①深入开展胃癌前病变“毒瘀交阻”的发病理论,深入研究、揭示胃癌前病变“本虚标实、虚实关联”的证候结构特征,丰富脾胃病辨证论治的内涵。②研究胃癌前病变“解毒化瘀、标本兼治”治法理论、临床疗效、现代生物学层面的治法理论科学内涵。③深入开展体现解毒化瘀、标本兼治的特色制剂“金果胃康胶囊”的开发性研究。
2.中医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与评价:①以反流性食道炎、肠易激综合症、便秘为范例,研究升降脾胃气机组方用药规律与临床疗效。②继续开展厅局级课题促胃肠动力中药制剂“胃肠舒泰颗粒”、“硝黄通结颗粒”的研究,进行临床评价,研发特色制剂。③开展反流性食管炎、肠易激综合征等优势病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疗效。
3.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评价:①深入开展溃疡性结肠炎“情志致病”的生物学发病机制。②开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马齿苋有效组分研究。为结肠炎特色制剂的新药研究奠定基础。③继续开展“固肠止泻丸”产业化、市场化的规范性研究。
4.脾胃病治疗技术标准化与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①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为范例,开展虚实标本辨治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②开展脾胃病中医诊疗技术的标准化研究,解决中医诊治脾胃病的核心技术-个体化辨证论治与标准化的问题,为脾胃病诊疗技术走向世界解决标准化的问题。
四、近5年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科研课题、科研论文、获奖等
近五年学科获得的科学技术奖励5项,主持完成和正在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任务1项。陕西省科技厅“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2项。陕西省科技厅科研项目4项,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目1项,陕西省中医管理局、教育厅科研项目17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收录5篇。编著的学术专著有:《内科难治病辨治思路》、《脾胃病理论与实践》、《脾胃病医案导读》、《沈舒文治疗疑难杂症辑要》等七部著作。及全国规划教材、研究生规划教材5部。特色制剂有“金果胃康胶囊”,“胃肠舒泰颗粒”,“马齿苋合剂”,“调胃饮”等,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因其疗效确切,得到患者认可和好评,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五年学科研究情况列表如下:
科学技术成果及专利
|
项目/专利名称
|
颁奖部门/专利类型
|
奖励名称和等级/编号
|
固肠止泻丸高新制备技术推广应用研究
|
陕西省人民政府
|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2-270
|
胃肠动力障碍临床与方药筛选实验研究
|
陕西省教育厅
|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Y06
|
胃癌前病变虚实关联证候特征及金果胃康证治效应研究
|
陕西省人民政府
|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1-2-085
|
调胃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
咸阳市人民政府
|
咸阳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1-2-12
|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虚实关联证辨治系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11SR057041
|
国家级科研课题
|
科研课题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胃粘膜异型增生虚实关联证结构特征及与血清肿瘤相关物质水平关系的动态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30572383)
|
2006.01-2008.12
|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虚实关联证候辨治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30873266)
|
2009.01-2011.12
|
溃疡性结肠炎虚实标本证候与肠道微生态差异的相关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81173156)
|
2012.01-2015.12
|
TGF-β1/Smad与MAPK信号通路交叉对话在PSC活化中的作用及柴胡疏肝散抗胰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81102725)
|
2012.01- 2014.12
|
热休克蛋白70-甲胎蛋白复合物负载的特异性DC细胞抗瘤机制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81172135)
|
2012.01- 2015.12
|
慢性胃炎中医药防治技术及规范的转化应用研究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任务(201007006)
|
2010.01-2013.12
|
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与固肠止泻丸二次开发研究
|
“13115”科技创新工程(2011KTCG03-02)
|
2011.1-2013.12
|
硝菔玉容通结丸研制
|
“13115”科技创新工程(2010ZDKG-64)
|
2010.1-2012.12
|
论文被SCI收录情况
|
文章题目
|
杂志名称
|
年;卷(期):页
|
Effect of Jinguo Weikang capsule on proto-oncogene expression of
gastric mucosa in rats with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2008;14(3):212-216
|
Study on Canceration Law of Gastric Mucosal Based on syndrome of
Chinese Medicine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2011;17(5):346-350
|
Breviscapine attenuates acute pancreatitis by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PKCα and NF-kB in pancreas.
|
World J Gastroenterol.
|
2011;17(14):1824-1829
|
The effect of Tetrandrine on LPS-induced NF-κB activation in isolated
pancreatic acinar cells of rat.
|
World J Gastroenterol.
|
2006;12(22):4232-4236.
|
Effects of Lipopolysaccharide on calcium homeostasis in
isolated rat pancreatic acinar cells.
|
Acta Pharmacol Sin.
|
2003;24 (4):790-795.
|
LPS-induced NF-κB activation requires Ca2+ as a
mediator in isolated pancreatic acinar cells of
rat.
|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
2003;116 (11):1662-1667.
|
5负责人简介
杜晓泉,女,1964年出生,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副教授,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医脾胃病分子免疫学实验室主任。中国标准化协会会员。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脾胃病常务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委员。咸阳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1987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2004年获硕士学位。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一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工作至今发表论文37篇,中心期刊5篇.第一作者18篇。主持及参与课题6项(主持陕西中医学院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陕西省中管局项目4项,陕西省教育厅课题1项)。课题《胃癌前病变虚实关联证候特征及金果胃康证治效应研究》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课题《醒脑解郁胶囊对卒候抑郁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获咸阳市科技技术奖二等奖。作为副主编,编写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学术专著1部。作为编委,编写了《缪希雍医学全书》。主要研究方向:脾胃病诊疗技术的标准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中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